「貴州高質量發展報告—貴州水利巡禮」黔東興水幸福長
銅仁市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積極探索治水興水新舉措,加快補齊水利工程短板,統籌推進供水保障、防洪減災、生活污水處理、河湖健康保障、涉水事務監管體系建設、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各項水務工作成效顯著。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完成水利水務投資284.75億元,為銅仁水務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聚集“天水”潤民生
銅仁市地處武陵山腹地,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境內有大小河流459條,多年平均徑流量總量為125.21億立方米,水資源量相對較為豐富,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為9%,且時空分布不均,存在工程性缺水問題。
水困,一度成為制約銅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瓶頸。
加快扭轉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局面,銅仁一直在為之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銅仁市投資165.75億元,開工建設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61座,其中,已有44座水庫工程下閘蓄水并發揮初步效益,新增庫容3.07億立方米,新增供水量4.76億立方米,建成輸水管道總長718千米,新增灌溉面積52.63萬畝。
目前,除萬山、江口、思南3個區縣只有1座中型水庫外,其余區縣均有2座以上中型水庫建成或在建,實現了縣縣有中型水庫、鄉鄉有穩定水源的目標,銅仁市工程性缺水問題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印江栗子園水庫。(銅仁市水務局供圖)
隨著水利基礎不斷夯實,逐步化解水資源瓶頸制約,銅仁各項事業,尤其是鄉村振興事業煥發出新活力。
在碧江區桐木坪鄉卜口村,村民李慧映說:“以前經常停水,家里的盆盆罐罐都用來裝水,生怕沒水用,F在好了,用水有了保障,解決了生活中的一大煩惱,可以安心做工作了。”
在思南縣許家壩鎮潘家宅村,因為許家壩鎮水廠的投入使用,村民用上了自來水,曾經因為缺水而難以企及的洗衣機、熱水器也成了人們家里最普遍的家用電器。
“以前我們要走幾里路去山里的一個小水井挑水,每天盼水、等水、挑水,要耗費大量的精力,現在一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真好。”村民李茂輝言語間充滿了感嘆。
為了滿足農村群眾對供水水量和水質的更高需求,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銅仁市累計投入資金24.42億元,建設農村供水工程7360處,受益覆蓋人口380萬人,該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
思南縣張家寨鎮李家寨村返鄉創業的村民王再軍,依托穩定的自來水,將鵪鶉養殖規模從1萬羽擴大到了5萬羽,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當前,銅仁市正全面接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村供水保障工作,規范化農村供水工程日常運行,有效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規;l展,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供水管護體系,織密該市農村供水保障網。
一江碧水入畫來
龍潭河,位于素有“中國土家第一村”的江口縣太平鎮云舍村。漫步于河道兩岸,水清、河暢、岸綠,游人如織,一幅幅眉黛斂秋波,人水和諧的美麗畫卷。
“河水穿村而過,以前河道難免會被污染。有了河長管理以后,河流變清澈、風景美了,每到夏天都有很多人來避暑,外來游客也越來越多,不少村民和我一樣辦起了農家樂。”江口云舍村龍潭河畔村民謝金萍說。
銅仁千重山,悠悠萬條水。銅仁市境內河流較多,烏江、錦江等河流穿境而過,流域面積在2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共有229條,主要河流30條,數百萬人口沿河而居,守護好這汪清水,意義重大。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銅仁市出臺方案,市縣鄉三級成立了河長制辦公,建立起“縱向市縣鄉村四級負責,橫向部門聯動配合”的工作格局。
目前,銅仁分級分段設置了2800多名河長,各級河長巡河累計達70萬余次。完成445條河流管理范圍劃定,完成121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岸線利用與規劃編制,強化了河湖空間管控基礎。還開展河湖“清四亂”、固體廢物大排查、河道采砂、垃圾圍壩等專項整治行動,共清理整治河湖“四亂”問題325起。
江口縣太平河水清岸綠。郭建軍 攝
每天清晨,碧江區錦江河段,兩艘機動河道清潔船來回在江面穿梭,身著橙色工作服的環衛工人,手持著長長的捕撈網桿打撈著水面漂浮物,形成錦江河上的一道風景。
“以前,錦江河生態環境不夠好,現在好了,垃圾沒了,水也變清了。”碧江區錦江廣場社區居民黃桂銀感慨萬分。
銅仁市以全面推行河長制為抓手,以烏江、錦江、石阡河、印江河、松桃河、六池河干流等設市級河長的河流為主線,大膽創新機制體制,聯合多方力量協同治河,水質水環境明顯改善。當前,銅仁市縣級城鎮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12個國家考核地表水監測斷面和22個省考核地表水監測斷面達標率均為100%。
真抓實干必然引來好成績。銅仁市連續四年在省級河長制考核中獲優秀等次,2021年,銅仁市河長制辦公室被評為“全國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先進集體”、2名河長被評為“全國優秀河湖長”及1名個人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銅仁市探索出“民心黨建+河長制”“垃圾兌換超市”“三聯三治”等新機制,開辟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互動、齊抓共管、同頻共振的強大合力,打造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銅仁模式”。
人水和諧促發展
好山好水、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黨的十八大以來,銅仁市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堅持重點治理帶動、多部門協作、社會參與、老百姓得實惠的思路,持續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社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808.37平方公里,水利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46.612平方公里。
在太平河云舍村河段和錦江干流九龍村河段,銅仁市先后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工作,通過實施水土保持經濟果木林、封禁治理、簡易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和農業生產生態殺蟲燈等措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和減少農村面源污染。
在城市污水處理方面。銅仁市近年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工程114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6.04萬噸每日,已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工程132座,建設及改造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管網2044.6公里,建設規模35.11萬噸每日,實現了建制鎮以上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市(縣城)污水處理率已達97%以上。中心城區已實現消除建成區城市水體黑臭、生活污水直排口、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等“3個基本消除”目標任務。
“自從這里的污水處理干凈了,水清了,垃圾也沒了。”家住碧江區新華大溝附近的居民感慨道。自銅仁市開展中心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以來,水環境的改善,贏得了市民交口稱贊。
江口龍潭河。唐亞玲 攝
人水和諧,必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銅仁市堅持岸上岸下雙管齊下,大力建設人水和諧秀美銅仁,水務事業全面開花。
新建及改造城市供水工程15個、供水管網470公里,全市新增城市供水能力23萬立方米每天,城市供水能力達到55.8萬立方米每天;
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360座、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工程18個,綜合治理河道總長50.06公里,建設及改造城市排水防澇工程23個,有效保護沿河兩岸居民9.8萬余人,耕地1.7萬余畝;
全面完成銅東、烏中兩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新增、改造和恢復灌溉面積38.98萬畝。37個中型灌區中,已實施改造11個灌區,新增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30.14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8萬畝;
全面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10034處小型水利工程全部明晰產權并頒發產權證;
逐步建立農業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促進實現農業現代化,累計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203.28萬畝;
持續推進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加強小水電生態流量泄放監管,建立小水電生態流量泄放監管制度,開展生態流量泄放監測,建立監測平臺預警系統,實現“線上線下”全方位監管,確保銅仁市小水電生態流量泄放達標;
銅仁市大興水利樞紐、魚糧水庫工程、栗子園水庫工程、大水溪水庫工程等4座水庫在首屆貴州省水利工程優質(甲秀)獎評選中獲獎……
保護一脈青山,守護一泓清水,滋養一方土地,銅仁市以生態底色為多彩貴州添墨。